這次曙光祭獨家規劃的「重生雜貨店」特別與衣服圖書館合作,你是否也好奇創辦人于捷如何開始衣服圖書館的概念、對曙光祭和重生雜貨店又有什麼特別的感想呢?讓我們趕快來聽聽吧!
今年才剛畢業的于捷,笑容中還帶著一點屬於學生的青澀,但只要一講起「衣服圖書館」的種種,眼中卻閃爍著格外成熟的光芒。
「衣服圖書館」是在2017年10月份成立的,當時在台大女生宿舍裡出現了第一個「共享衣櫃」。概念很簡單就是讓大家自由的去交換衣服,沒想到交換的成效遠遠超出預期的好,第一個月就交換出了80幾件的衣服,所以于捷就想把這件事情擴大化,因此有了粉絲專頁,也有越來越多人希望可以一起參與進「共享衣櫃」這個計畫,於是後來就有了很多跟快時尚相關的展覽,還有很多校內外的各種換衣活動。目前「共享衣櫃」的據點有台大、國北教,也陸續在跟其他大學接洽中,希望未來可以把交換衣服變成一種生活日常。
Q 1 . 可以說明一下衣服圖書館的概念嗎?
之所以會叫「衣服圖書館」,是因為過去大家對於二手衣的想像,都會是那些衣服可能很髒很破舊,但其實像我開始在做「衣服圖書館」之後穿的所有衣服,包含我現在身上這件,都是從共享衣櫃裡面拿的,可以看到很多品質還很好。我們與其去講說二手衣很髒很舊,我覺得其實它是一個有故事、有溫度的衣服,因為可能還留有上一個人的一些記憶連結,我們希望讓這些東西不要消失或就被丟掉,而是它可以繼續延續下去,也是成為一個交換跟共享的生活。
Q 2 . 為什麼當初會選擇用衣服來交換故事呢?
因為我自己是台大社會系畢業的,在過去四年的時間裡,我覺得非常感動看到在生活各個方面都有不同的組織,在對不同的議題進行倡議。像「食」的部分就有很多關於小農飲食、剩食、醜蔬果之類的關注,那「住」就有像是共同居住的部分,串聯起人跟人之間的價值,「行」的部分像大眾交通運輸工具很方便,但就唯獨在「衣」這個方面其實沒有這麼多人在做。
但衣服其實是一個很重要的議題,除了「快時尚已經成為全球第二大污染」,這種很大的理由之外,其實衣服會影響一個人怎麼對你跟怎麼看待你。所以衣服這塊好像比較少人在進行覺得很可惜,所以我那時候才會開始做「衣服圖書館」這件事情。
Q 3 . 在推動「衣服圖書館」同時有遇到什麼印象深刻的事嗎?
我們之前有一個企劃叫「找衣事」,「找衣事」就是會採訪你身上那件衣服跟你之間的連結,初期的時候我們做了很多這樣的訪問。其中一個對象是我們系館的一個阿伯,他提供出來的那個衣服是一件很普通的衛生衣,但這件衣服對他來講特別重要,因為他在這個系館38年了,這件衣服是系上的老師跟學生送給他的,他說他自己是屬馬的,馬就是有守護的涵義,所以他覺得自己是在守護這間系館跟裡面的學生。
那場採訪讓我非常感動,其實我們陸續進行這樣的衣服採訪,也是串聯起人跟人之間的聯繫,我覺得很平凡的人都有很特別很珍貴的故事在,就像每一件很普通的衣服可能都有一些很特別的地方在,只是我們可能當下不會看到,那我想要去讓大家都可以感受到這件事情。
Q 4 . 介紹一下衣服圖書館的活動?
「衣服圖書館」的活動基本上分成三類。第一類就是「共享衣櫃」的實際擴點,讓「共享衣櫃」在每個大學裡面有實體據點可以進行交換,同時我們會在各個據點找站長,站長會協助管理衣櫃,也會分享穿搭技巧到粉專,故事小卡的成分也還是會在。
第二類其實跟「共享衣櫃」是搭配在一起的,就是我們會在校內外辦不同的工作坊或是交換衣服的活動,也跟很多組織進行合作,希望可以讓衣服共享的概念不只侷限在衣服本身。像我們過去有和「根與芽」、「臺灣夢想城鄉營造協會」合作,「根與芽」主要是希望可以推廣環保、不塑的生活,「臺灣夢想城鄉營造協會」則在萬華幫無家者進行木工之類的技能培訓,也處理地方的永續經營。我覺得這些概念都與衣服圖書館是相合的,我們也希望「衣服圖書館」可以成為一個媒介讓更多人知道這些議題,同時能達成我們的理想。
第三部分就是我們現在正在往「線上交換」這個方向進行,包含我們創建了二手衣交換的社團,主要是因為「共享衣櫃」的實體據點跟實體交換,雖然本身非常的有價值,但可能沒辦法讓非常多人同時參與到,也可能會造成管理上的困難。所以我們採取線上社團的方式,希望可以讓大家在裡面自由的交換衣物,社團才剛草創,歡迎大家有興趣交換衣服快快加入。
Q 5 . 這次參與曙光祭 重生雜貨店的心得?
我覺得重生雜貨店做得滿好的,跟我們過去的活動比較不一樣的是,除了衣物還包含了其他種類的交換,其實我覺得這也是非常重要的,只是因為「衣服圖書館」能夠處理的東西一直以來都只有衣服,但重生雜貨店又包含了「衣服圖書館」在交換裡面一直以來很重要的價值,就是故事卡這件事情。所以其實我們當天有去看現場,覺得重生雜貨店在這次安排裡面,不只有做到對議題的倡議,還有一些名人精彩的故事,透過名人的號召,讓大家更覺得交換二手物的故事可以去做,是一件有趣的事情,所以這次重生雜貨店是一個讓我還滿感動的企劃。
留言